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的民族雏形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经历了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人类社会的雏形逐渐形成,为后来的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蒙昧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人们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没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和组织结构。在这个时代,人们依靠简单的采集和狩猎为生,缺乏固定的住所和财产观念。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早期的部落组织,人们按照血缘关系聚集成不同的部落,以共同抵抗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野蛮时代逐渐到来。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掌握了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的技术。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开始拥有更多的食物储备,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等级和财产观念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野蛮时代的社会组织结构逐渐复杂化,出现了明显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
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的民族雏形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语言、信仰和文化传统。这些因素促进了早期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的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些早期的民族雏形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和不成熟之处,但它们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动力。
恩格斯对于摩尔根提出的蒙昧时代分为了由低到高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首先,低级阶段人类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雨林树木上,主要以自然提供的无加工的果实为食物。这一时期缺少对应的历史材料的记录,但可以推断在漫长的几千年中,由于产生了生产劳动之间的帮扶,逐渐形成了有固定音节的语言。接着火的使用标志着蒙昧时期中级阶段开始,人类利用火源,有了更多样的食物来源,比如鱼类、地面动物和根、块茎植物,能够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到了高级阶段,人类学会手工制作简单的生活与狩猎工具,捕猎成了更为日常的食物获取方式,由此摆脱了长期以来的随食物四处游走,开始了定居时期, 定居使得人类生产活动得以展开与扩大,形成小聚居的生活方式。
虽然生活方式上出现了差异,但在摩尔根的视角中,主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划分阶段的关键,其更多的是通过客观条件以及人类工具的使用来作为理论依据,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改变发展进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则认为,想要抓住历史发展的内在深刻逻辑,就要从单纯的器物发展中跳出,分析社会形式影响,抓住其内在深层逻辑,而这恰恰离不开早期定居和氏族部落的形成,以此提出人类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聚居形式下的民族雏形形成。
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比如语言、工具、畜牧、种植的出现,人类为了保证自身安全,提高食物获取稳定性与效率,形成了聚居的生存方式,而各个地区的聚居促使人类型成了一个个小型集体,在每个集体中有着自己的交流、生活方式,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早期的集体内部文化,这一过程便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由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逐渐走向社会文明,形成民族雏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