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研究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成果 >> 研究进展 >> 正文

化工学院张志超教授团队在肿瘤标志物的荧光可视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1-07-29 作者: 点击:[]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课题组在肿瘤标志物的荧光可视化方向取得新进展,成果发表在中科院化学大类一区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 Anal. Chem. 2021, 93, 9669-9676),题为Discovery of a fluorogenic probe for in situ pyruvate kinase M2 iso-form (PKM2) labeling through chemoselective SNAr with a binding site lysine residue”。文章第一作者为大连理工大学特评副教授王紫千,通讯作者为张志超教授。

基于反应的turn-on荧光探针是利用探针与分析物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荧光发生变化,实现对分析物特异性识别的一类荧光探针。技术因具有操作简单,高灵敏性、高选择性、成本无创、原位和实时检测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对于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基于反应的turn-on型荧光探针通过与靶蛋白表面的亲核性氨基酸残基(半胱氨酸Cys、赖氨酸Lys、组氨酸His酪氨酸Tyr等)发生取代反应实现对靶蛋白的共价标记,并伴随着荧光变化本课题组在2019年曾报道了一个通过SNAr反应标记CysLys残基的turn-on荧光探针,6-苯巯基-1--1H-非那烯-2,3-二腈AT-OPDAnalyst 2019, 144, 3260-3266)。但是这类探针因其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容易受到细胞内大量存在的谷胱甘肽(GSH)等生物硫醇的干扰,无法实现对靶蛋白的特异性标记。

 

1. AT-OPC1荧光标记Lys反应机理图

在本研究中,王紫千副教授通过AT-OPD衍生物2位引入弱吸电子能力的酯基和硝基苯基团,降低AT-OPD衍生物6位与亲核性氨基酸残基的反应活性,获得一个在活细胞全蛋白质组水平特异性识别丙酮酸激酶M2亚型(PKM2)的基于反应的turn-on型荧光探针AT-OPC1丙酮酸激酶M2亚型PKM2多种人类癌细胞中高表达,促进有氧糖酵解和合成代谢是多种肿瘤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因此,利用荧光探针可视化研究早期癌症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细胞内PKM2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利于癌症的早期准确诊断。

利用基于活性的分子探针技术结合蛋白质酶切与LC-MS/MS实验,证明AT-OPC1在细胞原位和蛋白质组水平上特异性非共价结合PKM2蛋白之后,与赖氨酸残基Lys305发生亲核反应并实现了荧光turn-on响应,是第一个turn-onPKM2荧光探针能够通过凝胶荧光成像和细胞荧光成像反映细胞内PKM2蛋白的水平变化,实现对于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区分,有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

 

2. 加入AT-OPC1后,利用凝胶荧光成像和细胞荧光成像反映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PKM2蛋白的水平差异。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肿瘤医院医工合作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上一条:系间窜越增强和激发态寿命延长的花菁染料用于光动力疗法抗肿瘤转移 下一条:孙立成院士团队揭示双金属硫化物电催化氮气还原的速率控制步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