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坚持实行学部-学院-课题组三级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本学期化学学院首次把“化学实验安全”作为理论课程,探索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新模式。
实验室是现代大学的“心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安全问题在实验室的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中化学实验室并不是校园中最安全的场所,房间里面的化学药品、实验装置存在一定隐患,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和必要的安全知识,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近几年国内高校实验室事故频发折射出实验室管理存在的漏洞,包括安全教育的缺失。实际上高校实验室发生人身伤害的几率要远远高于企业,但是由于这些事故发生时影响的范围小,而且被伤害人数较少,所以安全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实验室安全问题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风险问题,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可以通过人为努力去减少实验室安全隐患,规避实验室风险、减少实验室事故发生的几率,降低实验室伤害范围与程度。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千百年来无数血的事实总结的经验,预防工作,教育为先。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安全常识和操作规范,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受课程学时的限制,所讲授的安全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要通这样的讲解增强学生安全知识,了解发生事故时的紧急处置措施,掌握安全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及相关要求,学习其它应知应会的安全事项,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课程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安全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做事情有条有理、一丝不苟。如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整理个人着装,穿好实验服后才可以进行实验。学生穿上实验服后,自然会重视安全;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周围环境整洁,仪器不要随处摆放,使用完毕后及时放回原处;实验结束后认真清理实验用品,关闭好水、电和火源才可以离开实验室。这样不仅能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实验室环境,而且是保证实验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才能逐渐培养出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实验安全。
化学实验室的不安全因素有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例如学生在化学实验室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一些化学品,学生的眼睛或皮肤有被腐蚀的风险;有的房间还有气体钢瓶或电加热设备,进入实验室时需要学生格外留意;化学废弃物通常也具有危害特性,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也会对人体安全与健康造成伤害。人为因素主要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不足。有的学生由于情绪、压力、疲劳、自信等影响,不按照规范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评价,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能够主动分析这些问题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更好地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化学实验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逐渐增加,然而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不能忽视。再好的教育方式,也无法取代实验人员的责任心,只有学生在思想重视,操作规范,保持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才能减少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概率。化学学院首次把“化学实验安全”作为理论课程,希望这项探索性工作能为学校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做出贡献。(谭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