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水相聚,连理情深;七十五载,薪火相传。在大连理工大学建校75周年、化工学院建院(系)75周年之际,化工学院召开纪念大会、开展系列活动,1100余名海内外校友荣归母校、齐聚一堂,共庆建校、建院75周年。
共襄华诞:以纪念大会凝聚共识、激励奋进
5月25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建院(系)75周年纪念大会在学生文化中心隆重举行。校友代表,学校、学院离任校领导,两院院士,现任校领导,学院荣休教职工,在校师生代表等参会。大会由学院党委书记张文珍教授主持。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全体参会人员胸前佩戴校徽,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学校党委常委李成恩副校长出席大会并讲话。他回望了七十五年来学校学院砥砺前行的光辉历程、艰辛探索的难忘岁月、守望相助的阔步征程,期待学院在全力攻坚、加速卓越的征程上答好时代答卷。他表示,化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学校正在全力攻坚、加速卓越,全体大工人、化工人要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之中,扎实推进“卓越大工”“魅力大工”“幸福大工”建设,着力答好“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东北振兴、大工何为”这一时代命题。
学院院长刘涛教授在大会上致辞并宣读化工学院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名单。他回顾了学院与党同心、与国同向、与校同行的历史沿革,介绍了学院的建设近况和取得成绩,展望了学院加速卓越的美好蓝图。他表示,学院取得的显著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师生追求卓越的拼搏劲头来之不易,学院要继续奋勇向前,成立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工程技术委员会,与校友建立产学研“融合共享•互促共赢”反馈机制,把握发展新机遇、构建联动新格局、拓展合作新空间。
学院1949级校友、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鲁谆师兄在大会致辞。他深情追忆了在大工、在化工学习工作的难忘生活,感恩母校红色基因的熏陶、科学精神的培养,表达了深沉眷恋和美好祝福。会上,鲁谆师兄向学院赠送书法诗词,苍劲有力的笔法、荡气回肠的诗句,承载着老一辈化工人对新一代化工人的美好祝福和殷殷嘱托。学院新教工刘奇磊老师、本科生新生楚宸宇同学、研究生新生连树熠同学代表学院接受赠礼,全场见证着化工人跨越75年时光的精神接力。
会上,校友代表依次向各系荣休教师代表献花,感恩、致敬老教师为学院事业发展的辛勤耕耘和卓越贡献。化工学院人才济济、英杰辈出,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耕耘和默默付出,他们用知识和汗水,浇灌着化工的莘莘学子茁壮成长,在各自行业勇立潮头、载誉归来。一代代化工人薪火相传、耕耘不辍,积淀和创造了卓越化工的高速发展态势。
大会举行校友捐赠纪念奖杯颁发仪式,蹇锡高院士、彭孝军院士、张言军副书记向一直心系学院发展、热心筹款捐赠的校友代表赠送纪念奖杯。学院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科研创新的进程中,得到了校友们的倾情支持和大力相助,每一份捐赠都寄托着校友们对母校的浓浓深情,激励着更多化工学子在时代的浪潮中奋楫扬帆。
奥克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1985级校友朱建民师兄,2023年校友年度人物“校友贡献奖”、1987级校友付立民师兄作为校友代表发言。朱建民师兄分享了扎根化工孜孜求学、带领来自大工的技术团队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他深深感念母校的栽培和恩师的教导,希望与母校携手并肩、共同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付立民师兄讲述了考入大工求学、在化工学习成长的心路历程,他感恩母校母院的成长平台与多年培养,期待为化工领域和学院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校友力量。
纪念大会后,学院团委艺术团学生展演院史文化作品,自编自导自演话剧《澎湃星火》再现时代楷模、中国核潜艇之父、学院杰出校友彭士禄先生攻克核潜艇技术难题的动人故事,改编舞蹈《侯毓汾》讲述染料化学家、学院功勋教师侯毓汾先生的科研报国事迹。
共话发展:以发展研讨汇聚合力、谱写新篇
5月26日,学院围绕战略发展、教育教学、校地共建等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凝聚校友力量共谋发展。
学院召开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会议,为学院建设发展把关定向,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召开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本科教学工作发展研讨会,全面提升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召开校友交流座谈会,推动有组织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参会校友纷纷表达对学校学院培养的感恩和对发展建设的关切,期待为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校友力量。
共忆青春:以服务保障燃续梦想、重温美好
院庆期间,学院精心筹划丰富的返校活动,全体师生参与志愿服务,用细致周到的服务保障为海内外返校校友带来温情感动、留下美好记忆。
学院制作“弦歌不辍,齐舞新征程”纪念画册,组织怀旧午餐、校区重游。“在纪念册里的老照片里,我找到了当年同窗的身影。”“穿过当年上课的走廊,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读书的日子。”校友们在一二九街市内校区走进老教室、参观新展厅,重温校园生活、回忆同窗时光。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化工学院全体师生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聚力攻坚、加速卓越,在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中不断取得新成绩、新突破,以优异成绩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