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研究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成果 >> 研究进展 >> 正文

化工学院陆安慧教授团队在纳米反应器设计和应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内热外冷”纳米反应器助力近室温/近常压下的高选择性加氢



时间:2023-07-18 作者: 点击:[]

近日,我校化工学院陆安慧教授团队首次报道了一种“内热外冷”模式的多功能纳米反应器,在磁场的诱导下可实现近室温/近常压条件下(40℃,3 bar)多种α,β-不饱和醛酮的高选择性(>98%)加氢。相较于传统方法(图1a,b),该种纳米反应器可将高温高压“约束”在“纳米反应空间”内(图1c),从而实现宏观尺度下催化过程的温和转化,而采用传统方法需要更高的温度和压力(120 ℃,30bar)才能实现同样的转化效率。这项工作是对传统催化剂加热方式革新的一次探索,为温和条件下的有机催化转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催化剂的多功能纳米化集成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以“Nanoengineered design of inside-heating hot nanoreactor surrounded by cool environment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s”为题发表于影响因子为29.4的国际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图1传统“由外向内”加热催化剂、传统磁热催化剂与具有热约束功能的“内热外冷”纳米反应器的对比

陆安慧教授团队基于前期提出的磁性纳米粒子的“炭保护”策略(Angew. Chem. Int. Ed.2007, 46, 1222–1244),并结合“限域热解”策略(Angew. Chem. Int. Ed,2011,50, 11765-11768;ACS Nano, 2015, 9, 8504-8513),将“加热源”Fe3O4纳米颗粒构筑于纳米反应器的空腔内(图2),同时利用炭表面硫化实现Pt团簇的高分散以及对目标分子(巴豆醛、肉桂醛、3-甲基-2-丁烯醛、糠醛、乙基乙烯基酮和3-甲基-3-丁烯-2-酮等)的特异性吸附活化加氢。

图2 具有内置热源的多功能纳米反应器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基于温敏分子的局部温度传感技术和有限元分析(FEA)分析,内置磁性颗粒的“内加热”能力和多孔炭壳的“热限域”能力使其空腔内可产生约为120℃,9.7bar的高温高压空间,这可使反应速率提高20.1倍。而液相主体的宏观温度仅为40℃。扩散至“冷环境”中的产物可防止被过度加氢,因此在高转化率下仍可保持高选择性 (图3a)。与已报道的文献的反应条件相比(大多为80℃以上,20 bar),这样的纳米反应器需要的反应条件更温和,且反应活性也更加优异(可达335mol·molcat.-1·h-1)(图3b)。

图3巴豆醛选择性加氢性能探究

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化工学院博士生张瑞平,通讯作者为化工学院陆安慧教授和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吴承伟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支持。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302793

上一条:贺高红教授课题组:电化学氢泵2D数学模型构建新进展 下一条:刘春教授课题组:超分子共聚物的多策略可控制备

关闭